这个取,是知取的意思,是以知和思为前提的,这就是它所说的知性者能出之。
一切学问功夫,其辩都只在‘有我‘无我之间,有我所以和别的东西隔离,无我所以充满着从无量‘情流跳出来的一种不能言的快乐。[31]凡一种真实的意志,就是感情自身,严格说来,元无所谓意志。
[30] 袁家骅:《唯情哲学》,第29页。它没有形而上的纯粹性,却有生命创造的丰富性。与此相反,中国的儒家哲学则始终紧紧扣住人的情感问题,由此解决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不能不说是对人类哲学发展的一个贡献。究其原因,不是由于意志,而是由于情感,情便是宇宙存在的原因,……是宇宙的真生命。这一方面固然确立了理智认识的独立性、中立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确实与人本身更加疏远了,有学者称之为离人的倾向,不是没有道理的。
唐君毅就很重视宗教情感、宗教体验的问题,并提倡一种宗教的智慧,这种智慧也就是情谊。由吾人移情万物之审美意识,亦可使吾人于万物之流行变化互相贯通中,直觉-宇宙生命之内部鼓荡而接触神之存在。情感既有感性情感,又有理性情感。
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在具体场合实现的,不是在抽象概念中存在的。在社会政治层面,仁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形成以仁民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其深层意蕴是以人为目的,而不是将人视为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对此,有两位美国学者托马斯·古德尔和杰弗瑞·戈比提出了出乎人们意料的分析,认为现代人的大脑结构发生了错误的调整,以致引起了情感与理性的一种病态的分离。其实,爱有差等即爱自亲始与爱一切人是差异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二者并不矛盾。
在中国,爱是人的生命的内在本质。历史是发展的,社会是变化的,但家庭中的亲情是不能改变的,家庭也是不会消失的。
儒家知道,人要生存,就要向自然界索取,儒家并没有提出不食肉的主张。幸福不能没有物质条件,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是,人的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物质享受的不断追求,绝不会带来幸福。同时也说明,幸福并不等于物质财富的积聚和占有,物质财富是外在的,是身外之物,不是生命中固有的,人的幸福只有通过人自身的情感感受才能体会到,不是通过外部财富的占有就能实现的。这就等于说,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就意味着从头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化。
儒家对现实政治虽有批判,但是对于专制体制本身并无批判,也未能提出新的政治主张和学说。在儒家看来,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仁性,而仁性在家庭中的表现就是亲情。这是许多西方思想家都承认的。[9] 莱恩对现代社会关于幸福指数的实证研究,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这很值得重视。
又见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三、以人为本是政治实践的依据 在社会政治层面,仁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形成亲民、以人为本的理念。
劳动力被归入成本的范畴,必须以最低的代价获得、以最高的效率使用。在这个原则之下,只有劳动力这个要素,根本没有人的概念。
孔子、孟子都有天地生人生物之说,后来的儒家特别是理学家,以生为仁,认为天即自然界有生意,而仁只是一个生意(程颢、朱熹等人)。所谓以人为本,既包含人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也包含人民的政治权利,要从体制上加以保证。[12]《孟子·梁惠王上》。这说明,儒家的亲情之仁在现代社会是有生命力的,是现代人类生活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物质财富的不断追求,其结果就会受物质力量的支配与束缚,变成物化的人,反而失去自由和幸福。
中国古代文化是农业文化,其生态文化是农业生态文化,这是没有问题的。在儒家受到冲击后,这种情况果然出现了。
仁首先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就是亲情。孔子之所以不给仁下定义,原因就在这里。
这里附带谈谈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的关系问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一切取决于人类的活动,提高人的德性,转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培养仁德,提高心灵境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保证。
幸福的源泉在于生命情感的最大满足,亲亲之仁就是幸福的内在根源,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理性被认为是能够建立一切秩序的普遍原则,而情感被归结为浪漫主义的情调,处于哲学文化的边缘(当经验主义对理性的独断提出批判时,理性便独守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领地而成为经验主义的支撑)。这也是儒家为什么经常受到误解的原因。过去,由于只重视社会政治问题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仁的这方面内容被排除在视线之外,几乎无人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是现代社会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学的固有内容及其价值。
但是,儒家是以感恩之心向自然索取,这种索取绝不是无限度的竭泽而渔的方式。即使有很好的法,如果没有仁德之人去贯彻执行,也是不行的,古人早就说过:徒法不能以自行。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之学,就是一种深层生态学,在今天仍有其普遍价值。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仁是有情感内容的理性,我称之为情感理性[1]。政治上则是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只能寄望于君主(统治者)的德性,而不是经过民主的政治程序由人民自己做主。
但是,人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其中最流行的就是,以血缘关系解释亲情,以家长制解释家庭。仁是人的生命情感的理性自觉,不是抽象概念即认识形式,它能使人的生命价值建立在活生生的人的现实的情感活动之上,而不是一套理性设准,当然更不是纯粹私人的、主观的个人兴趣、爱好之类的情绪情感。但是,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递减,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仁的体现是爱物、万物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的深层生态学。
儒家的爱从亲始即爱有差等,是天人一本(孟子)之学,在个体生命的创生这一点上,父母与天具有同一性,而父母是生命创造的直接实现者,亦即仁的最初体现者,因此,亲亲之爱是很自然的。培养仁德,多一些同情和爱,提高心灵境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保证。
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体验,所证实。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自称为天子,即天的儿子,意思是代表最高主宰者天来治理人民的。
人的高尚情操、情趣与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人的自觉自律,需要培养情商。后来,专制集权制度建立之后,儒家学说就处于政治的从属地位,或被贬抑镇压(秦)、或被利用(汉以后)作政治意识形态。